技术文章

TECHNICAL ARTICLES

当前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一文了解洁净间检测要求和注意事项

一文了解洁净间检测要求和注意事项

更新时间:2025-02-27点击次数:231

洁净间检测是确保生产环境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(GMP)的重要环节,其检测项目和要求涉及物理参数、微生物控制等多个方面。以下是常见的检测项目及具体要求:

一、主要检测项目

  1. 悬浮粒子检测

    • 目的:评估空气中颗粒物浓度,确保符合洁净度等级(如ISO 5级、ISO 7级等)。

    • 标准:依据ISO 14644-1或GMP附录1,使用粒子计数器检测≥0.5μm和≥5μm的粒子数量。

    • 检测频率: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均需检测。

  2. 微生物检测

    • 浮游菌:使用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中的微生物,培养后计数(如沉降菌法或撞击法)。

    • 沉降菌:通过培养皿暴露法收集沉降的微生物。

    • 表面微生物:使用接触碟或棉签法检测设备、墙壁等表面的微生物污染。

    • 标准:根据洁净度级别设定限值(如ISO 5级区域浮游菌≤1 CFU/m³)。

  3. 压差检测

    • 目的:确保洁净区与非洁净区、不同洁净级别区域之间维持合理压差(通常≥10-15 Pa),防止交叉污染。

    • 工具:微压差计,需连续监测并记录。

  4. 温湿度控制

    • 温度:通常控制在18-26℃,具体根据工艺需求调整。

    • 湿度:一般要求45%-65%,某些特殊区域需更低(如粉剂车间)。

    • 检测方式: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。

  5. 换气次数或风速检测

    • 换气次数:适用于非单向流洁净室(如ISO 7级要求≥25次/小时)。

    • 风速:单向流洁净室(如ISO 5级)需检测风速(通常0.36-0.54 m/s)。

  6. 高效过滤器(HEPA)检漏

    • 方法:使用PAO(聚α烯烃)或DOP(邻苯二甲酸二辛酯)进行气溶胶挑战测试,配合光度计扫描。

    • 标准:泄漏率不得超过0.01%。

  7. 气流流型测试

    • 目的:验证气流方向是否合理(如垂直单向流或乱流),确保污染物有效排出。

    • 方法:可视烟雾测试或气流可视化仪器。

  8. 自净时间测试

    • 目的:评估洁净室在污染后恢复洁净度的能力。

    • 方法:通过粒子计数器监测污染后恢复到标准浓度所需时间。


二、检测要求

  1. 法规依据

    • 国际标准:ISO 14644系列(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)。

    • 药品生产规范:GMP(如中国GMP附录1、欧盟GMP Annex 1、FDA Guidance)。

    • 国内标准:GB 50457《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》等。

  2. 检测频率

    • 日常监测:悬浮粒子、压差、温湿度等需每日或连续监测。

    • 定期验证:高效过滤器检漏、换气次数等每6-12个月验证一次。

    • 特殊情况:设备改造、环境异常后需重新检测。

  3. 采样点布置

    • 根据洁净室面积和级别确定采样点数量(参考ISO 14644-1的平方根法)。

    • 关键区域(如灌装点、操作台)需增加采样点。

  4. 动态与静态测试

    • 静态测试:设备安装完成但无人员操作时的测试。

    • 动态测试:模拟实际生产状态(人员活动、设备运行)下的环境参数。

  5. 数据记录与报告

    • 所有检测数据需完整记录,包括时间、位置、仪器型号、结果等。

    • 发现不合格项需启动偏差调查,并采取纠正措施(如清洁、调整压差)。

  6. 人员与设备要求

    • 检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,熟悉GMP和检测标准。

    • 检测设备需定期校准(如粒子计数器、风速仪等)。


三、注意事项

  • 分级管理:不同洁净级别(A/B/C/D级)的检测项目和限值不同,需按级别制定方案。

  • 风险控制:高风险区域(如无菌灌装区)需加强微生物监控。

  • 环境模拟:培养基灌装试验(工艺模拟)可间接验证洁净间微生物控制的可靠性。


通过系统化的检测和严格的过程控制,医药企业可确保洁净间环境符合药品生产要求,降低污染风险,保障产品质量和患者安全。

以下是关于洁净室取样或检测的详细注意事项,涵盖操作规范、风险控制、数据可靠性等关键环节,帮助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合规性:

一、取样前的准备工作

  1. 洁净室状态确认

    • 静态 vs 动态:明确取样时洁净室的状态(静态、动态或恢复测试),不同状态下限值不同。

    • 环境恢复:检测前需确保洁净室已自净(如空调系统运行至少30分钟以上)。

    • 生产活动:动态检测需模拟实际生产状态(设备运行、人员走动等)。

  2. 人员行为规范

    • 无菌操作:进入洁净区前需严格穿戴洁净服、手套、口罩,避免人为污染。

    • 动作控制:检测过程中人员动作需缓慢,减少扬尘和气流扰动。

    • 人员数量:动态检测时,人员数量应符合日常生产规定,避免超员影响结果。

  3. 设备与耗材准备

    • 仪器校准:粒子计数器、风速仪、压差计等需在有效校准期内。

    • 耗材无菌性:接触碟、棉签等微生物采样耗材需预灭菌,并在有效期内使用。

    • 避免交叉污染:不同区域(如不同洁净级别)的取样工具需分开存放和使用。


二、取样操作中的关键细节

  1. 微生物采样的特殊要求

    • 沉降菌暴露时间:通常为30分钟至4小时(根据洁净级别调整),避免人员走动干扰。

    • 浮游菌采样量:采样体积需足够(如1m³),避免因采样量不足导致假阴性。

    • 表面采样方法:接触碟按压需均匀(3-5秒),棉签擦拭应覆盖25cm²面积并旋转涂抹。

  2. 悬浮粒子检测要点

    • 采样点位置:重点监测关键区域(如灌装点、物料暴露处),同时覆盖房间对角线和中点。

    • 采样高度:工作区域高度(如0.8-1.2m)或设备操作面高度。

    • 避免干扰:采样时避开送风口或回风口,防止气流直吹导致数据失真。

  3. 压差与气流监测

    • 连续记录:压差需连续监测(如压差传感器),手动检测时需多次读取取平均值。

    • 气流方向验证:烟雾测试时观察气流是否从洁净区流向低级别区域,避免死角和涡流。

  4. 高效过滤器(HEPA)检漏

    • 扫描速度:光度计探头移动速度≤5cm/s,确保泄漏点不被遗漏。

    • 边界检查:重点扫描过滤器边框、密封胶处以及框架连接处。

    • 修复验证:发现泄漏后,修复后需重新检测,直至合格。


三、风险控制与特殊情况处理

  1. 异常结果处理

    • 超标结果(OOS):立即暂停检测,评估是否因操作失误(如人员污染)或环境失控导致。

    • 调查流程:启动偏差调查,检查设备、环境、人员操作记录,必要时扩大采样范围。

    • 纠正措施:清洁消毒、调整压差、更换过滤器等,并重新检测。

  2. 高风险区域加强监控

    • A级区(ISO 5):灌装线、无菌连接处等需增加采样频率(如每批次监测)。

    • 活菌操作区:生物安全柜或隔离器需额外检测生物气溶胶泄漏。

  3. 避免“假阴性”与“假阳性”

    • 假阴性风险:采样时间不足、培养基失效、仪器灵敏度低可能导致漏检。

    • 假阳性风险:人员操作污染(如说话、未戴手套接触培养皿)需严格规避。


四、数据管理与合规性

  1. 记录完整性

    • 原始数据:需记录采样时间、位置、仪器型号、操作人员、环境条件(温湿度、压差)。

    • 电子数据:若使用电子记录,需符合数据完整性要求(如审计追踪、防篡改)。

  2. 趋势分析

    • 长期监控:定期汇总数据,分析粒子、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,预警潜在风险。

    • 季节影响:温湿度波动较大的季节(如梅雨季)需加强微生物监控。

  3. 文件与报告

    • 检测报告:需包含采样点分布图、检测方法、标准限值、结果对比及结论。

    • 归档要求:数据保存期限需符合GMP要求(通常至少药品有效期后1年)。


五、其他注意事项

  1. 与生产工艺的协调

    • 检测计划需避开设备维护、清洁消毒时段,避免干扰正常生产。

    • 培养基灌装试验期间,同步进行动态微生物监测以验证环境控制能力。

  2. 第三方检测的监管

    • 委托第三方检测时,需审核其资质(如CNAS认证),并现场监督关键步骤。

  3. 环境监控与工艺验证的结合

    • 洁净室检测数据应作为工艺验证的一部分,证明生产环境持续稳定。

  4. 定期评估与改进

    • 每年对洁净室检测方案进行回顾,根据历史数据调整采样点、频率或方法。


通过以上注意事项的严格执行,可降低洁净室检测中的误差和风险,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反映环境状态,为药品质量提供可靠保障。

 

Copyright © 2025 华谱(上海)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Al Rights Reserved
备案号:沪ICP备2024101836号-3

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   管理登录   sitemap.xml

扫码添加微信
微信

联系

15586622201

联系
顶部

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20835

Baidu
map